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回京 (第2/2页)
路,对那个在地上吓到P滚尿流的男子厌恶蹙起眉,“青竹,将此人收押官府,杖责五十,以儆效尤。” 说完,他拉动缰绳,一人一骑,向着大昭京都的方向疾驰远去。 青竹抱着他滴血的宝剑,在原地朝着他消失的方向毕恭毕敬一揖,方作答道,“是,少将军。” *** 迈进将军府的那一刻,司忱将斗篷解下,随手递给迎上来的管家。 兜帽去除,露出一双少年初长成的剑眉星目,本是俊美无双的模样,被经年沙场的杀伐果断浸染得不怒自威,如同霜刃一般b人心魄。 管家再见他简直涕泪横流,一时不知道要说什么好,只能哽咽着叫他,“少爷……!少爷您可算回来了,夫人一直在家盼着您呐!” 他对管家颔首,淡淡应了句,“引我去母亲房中罢。” 张氏是辅国大将军的正妻,也是唯一一个妻室,当年是名动大昭的京城闺秀,被先帝赐婚嫁与司槐仲。辅国大将军常年戍边,是以夫妻二人成婚多年,膝下唯有司忱一子。 自九年前司忱亦领命去往辽边后,偌大个辅国将军府,独留张氏一人在家日夜泣泪思念。 司忱风尘仆仆,甚至来不及更衣,就见到了匆忙出来相迎的张氏。 “季良,季良!我的儿,你可终于回来了……!” 司忱在房中撩起前襟,恭敬向母亲拱手行礼,“孩儿奉命回京,特来拜见母亲。” 张氏瘦弱的身子几乎是连拖带抱地搀扶起他,“快起来!快起来我的儿!让娘好好看看你……!” 张氏仰头,打量着如今早已高出她不知多少的亲生骨r0U,想起九年前离家,他还不过是与她一般身量的孩提,霎时又悲从中来,“季良……我命苦的孩子,这些年在外头,你可受足了苦楚!” 司忱接过侍nV递上的帕子,轻柔为张氏拭泪,“娘莫要忧心,孩儿随爹爹在边关戍守,一切都好,未曾受苦受难。” 张氏不敢让眼泪朦胧了视线,勉力撑着眼睛细细看他,见他虽然同离家时变了一个人般,却出落得丰神俊朗,b之司槐仲年轻时也毫不逊sE。 这才终于哽下一口泪,摇摇头,抱住他破涕为笑,“傻孩子,离了家哪有样样都好的呢?你爹来信说你几日前才领的命回来,为娘还以为须得小半个月才见得着你呢,谁成想,今日他们便说你到了!” 她高高兴兴擦了眼泪,问着他,“可是饿了?想吃些什么?从前厨房会做你喜欢菜肴的厨子可还留住呢,娘让他们给你去做!” 司忱闻言,却只是淡淡垂眼,答她前头那句话—— “是。孩儿领命时,已出发多日了。” 张氏立马止住了最后一丝哭声,瞧着他那张俊脸,心里不敢信,却也不敢不信,犹疑试探道,“你是……特意快马加鞭赶回来的?” 知子莫若母,司忱不多言,只俯身,拱手称“是”。 “娘亲费心备下的菜肴,待儿进g0ng后再回府享用罢。” 说完,他便再作一揖,转身径直下去了。 张氏目瞪口呆地看着他的背影,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,又是吩咐管家备马车,又是教人伺候少爷更衣,忙到头,才倚着门兀自出神。 她忧心忡忡地绞着帕子摇首,止不住地叹气,“一晃九年,我的儿……g0ng里头那位,可早就不是当年的长公主了……” 司忱戍边多年,早习惯了没有那些繁文缛节的日子,无需侍nV伺候,他在自己阔别九年的房中换好朝服,站在镜前时,看向自己的面容—— 铜镜依旧,镜中人已过经年,大不相同。 忽然想起方才那人说的一句话,倒是对的。 前几日发上去,请命回朝的折子,确实是他戍边这九年来,给她上过的第二封奏折。 第一封,是听闻她与谭澄在一处时,他教人八百里加急上奏,问长公主安。 石沉大海,杳无回信。 第二封,亦寥寥数字,“辽边动乱已定,臣请命班师回朝,面见长公主。” 这一回,他甚至不顾是否能等到她的回信,便冒着大不韪之罪提前带了青竹几人返京。 好在,飞鸽在几日前传回边关,听手下追赶来报,上面只有一字,言简意赅,是为天恩—— “允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